转发科研处关于举办沈阳师范大学第三届大学生学术作品大赛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0-07-08 浏览次数: 1377
关于举办沈阳师范大学第三届大学生学术作品大赛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了全面展示我校育人成果,真实地反映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广大在校学生崇尚学术、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服务社会能力、培养跨世纪实用人才,同时为使广大同学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潜心研究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准的参赛作品。经科研处、校科协、校社科联决定于下学期举办沈阳师范大学第三届大学生学术论文大赛。
 
一、征文对象
        我校各专业全日制本、专科及研究生。
二、征文内容
 1.围绕大学生自尊、自强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问题进行探讨。
 2.结合2010年全国“两会”围绕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进行探讨。
 3.围绕90后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探讨。
 4.围绕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构建和谐校园,就如何面对挫折、强化自我心理调节,形成健全人格品质等问题,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5.围绕所学专业和特点,在进行广泛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6.围绕培养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倡导科学创新精神,结合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的宗旨,就如何推动教学水平提高,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三、成果形式
         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四、撰稿要求
1.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论述严谨、文字简练通畅,字数以3000—5000字为宜;
2.研究报告要求:①题目:命题要有新意,要确切、鲜明、简洁,并能概括研究报告内容、引人注目;②引言:简要介绍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范围、时间、地点、以及研究对象等。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假设和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重点。引言应开门见山,有吸引力,篇幅不宜太长;③正文:研究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有关名词的解释,概述研究过程及主要方法,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有关注意事项,正文书写要求条理清楚,逻辑清晰;④结论:对研究所取得实际工作成效统计、分析处理后的结果,以及由此而推导出的结论,字数以5000字左右为宜;
3.排版方法:
        正文排序为标题、作者、所在院系全称、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摘要为独立于正文的文字,包括目的、方法、主要结果、主要结论等内容,摘要篇幅300字左右;
        正文编辑要求:纸张大小为A4,页边距均为2.2厘米,行距设为最小值23磅。标题:3号华文中宋;作者姓名为5号宋体;所在单位名称为5号宋体;摘要、关键词为 5号宋体;正文为小4号宋体;章节标题依次为小4号、5号黑体;论文正文不要求分栏排列;  
        正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要编号并在文中提示;公式符号意义要有说明;图中线条及图、表中的文字、符号要清晰;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简化字、计量单位符合国家规定;
        参考文献必须为公开出版物,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引用文献应在文章中的引用处右上角加注序号(如[1]、[2]……)。顺序依次为:序号、作者姓名、文献名称、出版单位(或刊物名称)、出版年、版本(年、卷、期号)、页号等,全部用5号宋体; 
若论文经过专业导师的指导,请注明导师简介(姓名、所在单位、职务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 
        论文无论发表与否均可投稿参赛,但凡已在全国正式发行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须为2009年1月1日以后公开发表的论文,并请在文章尾部注明刊物名称、具体发表时间; 
        参赛作品必须为学生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经发现,将取消评选资格。
五、日程安排
1.征集时间: 2010年9月13日—9月17日;
2.评审时间: 2010年10月中旬,经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评审组评审,评出各等奖项;
3.总结表彰:年末召开沈阳师范大学第三届学术论文大赛总结表彰大会;(一等奖获得者在大会上进行学术交流)
优秀作品将请我校专家指导后推荐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
六、评审办法
1.本次评奖实行匿名评审原则。秘书组将全部论文按照自然科学类论文和社会科学类论文经过匿名处理后分别以电子信箱形式发送至相应的评委。由评委对参赛论文进行按名次排序,最后由秘书组进行汇总。
2.  本次大赛评委由校科协、校社科联常委及部分专业教师组成。
3..本次学术论文大赛的评审,对所有征集的论文经评审小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掌握评审标准进行评审。 
七、奖励办法
1.本次大赛自然科学组和人文社会科学组各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按投稿比例确定获奖名额,获奖总数为50名。
2.获奖作者将获得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优秀学术作品证书及奖金。


沈阳师范大学科研处


 

沈阳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0年 7月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