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下午,由我校外国语学院发起成立的“沈阳师范大学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建设论证会在汇文楼举行。辽宁省翻译学会会长董广才教授,我校副校长郝德永教授、外国语学院领导班子、教授及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彭学刚主持。
外国语学院院长闫怡恂教授首先作专题汇报,详细介绍了“中心”的筹备情况、“中心”章程及建设规划。为积极响应“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打造我校翻译学科、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对翻译、文化传播、语言服务等领域的需求,经学校同意,成立沈阳师范大学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中心”挂靠在外国语学院,实行院所融合管理,下设三个研究所: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所、汪榕培典籍翻译研究所、语言服务战略研究所。
闫院长介绍,2013年10月,我校成功邀请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来我校参加“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学术研讨会”,与葛浩文及其文学翻译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学院也一直在酝酿成立文学翻译研究所;今年年初,我国著名翻译家、英语教育家汪榕培先生也表达了在我校设立典籍翻译研究所的良好愿望;加之近年来学院先后与中国日报、华晨宝马、创思立信、辽宁省外侨办等外媒、外企、语言服务公司以及政府外事部门建立了共建合作基地,这些都为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中心”的工作任务,在第一个建设期内,“中心”的三个研究所将紧密围绕“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目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成立研究顾问团队,组建学术队伍,开展“国学讲堂”与翻译研究沙龙等学术活动,积极组织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申报国家级科研立项等,为省委省政府外宣工作服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辽宁企业“走出去”提供语言服务。
辽宁省翻译学会会长董广才教授首先发表了论证讲话。他指出,沈师大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定位准确,基础扎实,切实可行,是我省从外语教育大省向外语教育强省迈进过程中的一个突破口。“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发挥沈师大外语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传承葛浩文先生、汪榕培先生的翻译研究思想,助推辽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史国强教授在论证会中表示,近年来,我校在葛浩文文学翻译领域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国内翻译界处于领先水平。在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学院坚持为《今日辽宁》杂志、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提供翻译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作为学院的一名老教师,史国强教授表示将全力支持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建设,为“中心”发展贡献学术力量。他同时建议“中心”要围绕“练兵”和“结果”两个目的,为学院内涵发展和教师职业发展搭建高端学术平台。
郝德永副校长发表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感谢辽宁省翻译学会多年来对我校外语学科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对“中心”的前期基础工作和未来的工作设想给予了肯定。接下来,郝校长从“怎么看”和“怎么建”两个角度对“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殷切希望。在“怎么看”这个问题上,郝校长指出,“中心”的成立,一是沈师大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平台,要着力做好“先进文化的输出”;二是作为学校党委开展“学习政策文件,引领内涵发展”学习研讨活动的重要实践成果,是提升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三是沈师大学科与科研工作的又一个增长点,是沈师大外语学科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与突破点。在“怎么建”这个问题上,郝校长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凝练方向,打造重点建设领域。要围绕翻译与文化传播的根本性问题和首要问题,集中优势力量形成特色的学术成果;二是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强调顶层设计。要围绕队伍、项目、平台等关键要素,科学规划未来三至五年的各项任务,积极筹备申报辽宁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三是进一步打造团队,建设高端聚集的学术队伍。要以“中心”建设为契机,把翻译学科与翻译专业打造成优势特色明显的一张“名牌”,强化协同能力,引进高端人才,打造一流基地。
在论证会议中,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王宇弘博士、佟颖博士、潘佳宁老师也先后围绕三个研究所的前期工作基础与下一阶段任务谈了自己的看法。外国语学院总支书记彭学刚、副院长吴琼、副院长张成羽、副书记王艳彪也分别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领域,对“中心”的建设发表了意见,表达了建设好、服务好“中心”的良好愿望。

论证会现场

副校长郝德永教授讲话

辽宁省翻译学会会长董广才教授讲话

闫怡恂院长汇报工作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