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系列学术讲座综述(十二)
朱一凡教授: 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
2023年 6 月 5 日,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朱一凡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学术讲座。朱一凡教授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第四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朱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语料库译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在Discourse & Society,《外国语》《中国翻译》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合作专著1部、译著多部。此外,朱教授还担任 JoSTrans(SSCI)期刊编委,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SSCI) 学术委员,Interventions (SSCI)专栏客座主编,Routledge出版社Transl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系列丛书联合主编。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长卢伟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外国语学院全体MTI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同学共7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朱一凡教授介绍了翻译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影响。朱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译员不得不面对Chap GPT和机器翻译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压力,这主要是因为机器翻译具有生产速度快、产量高、单位成本低、功能丰富、可获得性高等诸多优势。作为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我们不仅要清楚意识到机器翻译的出现对翻译行业所带来的冲击和消极影响,更应该深刻思考高校如何转变升级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应对冲击。高校要构建翻译专业人才的语言文化核心竞争力,同时努力转变、升级机器翻译视域下未来翻译专业人才的内涵发展与培养模式,打造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翻译人才。
朱教授指出翻译人才除了需要具有传统的四大核心素养,即双语技能、翻译技能、相关知识和人文素养之外,技术素养也将成为未来译者的核心竞争力未,所以未来的翻译专业应致力于培养人文和技术素养兼具的“翻译+语言工程师”。此外,各院校还可根据学生背景的差异,制订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培养“翻译为主+技术为辅”或“技术为主+翻译为辅”不同类型的翻译硕士。
讲座结束后,参会师生围绕讲座内容向朱教授请教,朱教授逐一予以解答。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宇弘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朱一凡教授以独特的见解解答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翻译行业译员的前景,剖析了高校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前沿的、革命性的理念,非常感谢朱教授给我们带来这次精彩的讲座,外国语学院将不断调整、优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向培养人文和技术素养兼具的“翻译+语言工程师”继续努力。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3年 6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