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文摘]“范跑跑”引发社会心理余震
发布时间: 2008-09-05 浏览次数: 1554
   “范跑跑”本名范美忠,是都江堰光亚中学的老师。”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弃学生于不顾,第一个跑出教室,成为第一个逃到操场安全地带的人。事后,他在天涯论坛发表题为《那一刻地动山摇》的帖子,细致描写当时情形,理直气壮地宣称:“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没有任何意外,范美忠的帖子很快在社会各界引起激烈争议。绝大部分人直指其是斯文败类,妄为人师, 范美忠因此被人称作“先跑老师”,得到“范跑跑”的雅号;少数人则称每个人的生命权都值得尊重,对他的选择表示理解。这种争议在凤凰卫视邀请范美忠参加“一虎一席谈”节目后达到沸点。事情的最新进展是学校奉都江堰教育局之命,正式解聘范美忠。但“范跑跑”引发的社会心理余震并未因此平息。

    心理学专家筱丹老师就此分析认为,“范美忠事件”之所以引发全民热议,源于公众对“亲社会行为”和“逆社会行为”的不同价值判断,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心理。亲社会行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意谓关心其他人利益、福祉的行为,包含人表现出来的帮助、合作,共享乃至奉献等利他的社会态度;与此相反,逆社会行为则是不能被社会主流所接受的行为。范美忠的临震脱逃和事后的言行违背了大多数人的道德直觉和心理预期,在他们看来,范美忠没有职业道德,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甚至罔顾基本的道德伦常,诸多可耻行径,应该遭到全社会的唾弃。而范美忠的支持者们则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人的一种本能,一种对生命延续的渴望,这种个体的绝对自由是其与生俱来的权利,是其所有其他责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人可以用任何理由进行剥夺。

   “亲社会行为”和“逆社会行为”的价值交锋折射出当今中国道德观念的进步。不能容忍异端是社会的退步,也是国民道德狭隘的表现。在范美忠事件中,对道德价值的公开探讨、独立思考和畅所欲言,标志着国民道德水平的提升。但在这场争论中,我们有必要重申“职责”,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去探讨突发灾难面前承担不同社会分工的个体所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伦理。每个职业都有各自的职业规范,也都有自己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精神。教师是教室里的组织者和责任人,理应承担应有的监护责任,组织学生们应对突发事件和躲避灾害应该是其理所当然的职责。即使不是面临这种生与死的选择,一个人也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所在和道德规范。这应该是一个道德底线和共识。

    筱丹老师最后指出,讨伐或开除“范跑跑”并不能给学生更高的安全预期。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与防灾避难的技巧才是保障他们生命的根本。从“范跑跑事件”引申出对灾难教育的重视,才是意义所在。